課程資訊
課程名稱
十九世紀德語小說選讀一
Selected Readings of German Literature from Nineteenth Century Novels (Ⅰ) 
開課學期
107-2 
授課對象
文學院  外國語文學系  
授課教師
林倩君 
課號
FL5130 
課程識別碼
122 U3150 
班次
 
學分
3.0 
全/半年
半年 
必/選修
必修 
上課時間
星期四3,4,5(10:20~13:10) 
上課地點
博雅305 
備註
限學士班三年級以上
總人數上限:15人 
Ceiba 課程網頁
http://ceiba.ntu.edu.tw/1072FL5130_ 
課程簡介影片
 
核心能力關聯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課程大綱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課程概述

經過遍及歐洲的啟蒙運動(Aufklarung)洗禮,十八世紀德國理性進步觀成為社會中的主導意識。而進入十九世紀後的時代精神則是由悲觀主義的基調所支配,一如叔本華與尼采早期作品中對當時社會的批判與質疑。然而在十九世紀的德國文學史上則是呈現出如萬花筒般截然不同的風貌:十八世紀末直至十九世紀的三O年代,浪漫主義(Romantik)取代啟蒙運動成為思想意識主流。有鑒於法國大革命與工業革命所遺留的部分負面結果,過往的知識及科學的發展並未真正帶給人們福祉,而此時應運而生的浪漫主義則秉持非理性的思想精髓,並探求和追隨人類靈魂深處的個體經驗。在後續的畢德麥雅(Biedermeier)時期,文風則漸趨保守。十九世紀下半葉時則多為現實主義文學所主宰。有別於浪漫主義所宣揚的浪漫想像與追溯歷史,現實主義(Realismus)則倡導理性的生活與社會的融入,同時也意味了藝術在此時期無法真正發光發熱。本學期的德國文學課程將著重十九世紀德語小說的閱讀與探討,所選讀的著作涵括克萊斯特(Heinrich von Kleist)的美學小說《論魁儡戲》(Uber das Marionettentheater),該作品在德國文學史上率先探討了潛意識與美之間的關聯性;霍夫曼(E. T. A. Hoffmann)的《金罐》(Der goldne Topf),此作品中探究了藝術家的理想存在;奧地利作家格里帕策 (Franz Grillparzer)的《可憐的街頭藝人》(Der arme Spielmann),該作品描述和刻劃了身處社會邊緣地位藝術家之命運多舛;瑞士德語作家凱勒(Gottfried Keller)的小說《人要衣裝》(Kleider machen Leute),著重刻劃和呈現出藝術在美學欣賞與生活現實間的矛盾和反差,同時並探討表象與本質相互間的悖論。 

課程目標
1. 經由對經典作品的閱讀,認識和瞭解德國浪漫主義文學、畢德麥雅文學及現實主義文學產生的歷史背景與思想根源,並探究不同文學時期具代表性的作家的藝術觀、人生觀與愛情觀。
2. 培養閱讀德語文學的興趣和增強分析德語文本的能力。 
課程要求
需先修畢德文三上與三下(相當於已具德文檢定B1程度)。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Office Hours
 
指定閱讀
待補 
參考書目
待補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課程進度
週次
日期
單元主題